成语有关同的成语

有关同的成语

因篇幅关系,同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
成语 解释 出处
殊途同归殊:不同的。通过不同的途径;到达同一个目的地。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。《周易 系辞下》:“天下同归而殊涂,一致而百虑。”
非同小可小可:寻常;一般。不同于一般的小事。形容事情重要或情况严重;不可忽视。也指人的学问、本领不同寻常。元 关汉卿《魔合罗》第三折:“人命事关天关地,非同小可!”
不敢苟同苟:苟且。不敢随便地同事。指对人对事抱慎重态度。叶赫那拉·图鸿《乾隆皇帝》第一章:“兄台这般说话在下可不敢苟同,红花会劫富济贫,替天行道。”
一轨同风车轨相同,风俗一致。比喻国家统一。《晋书 苻坚载记上》:“一轨九州,同风天下。”
一视同仁视:看待;仁:仁爱。用博大的仁爱之心去看待所有的人以及禽兽。比喻平等待人;不分厚薄亲疏。唐 韩愈《原人》:“是故圣人一视而同仁,笃近而举远。”
同病相怜比喻因有同样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。怜:怜惜。汉 赵晔《吴越春秋 阖闾内传》:“子不闻《河上歌》乎?同病相怜,同忧相救。”
普天同庆普:普遍;天:天下;庆:庆贺。普天下共同庆祝。南朝 宋 刘义庆《世说新语》:“皇子诞育,普天同庆,臣无勋焉,百猥颁厚赉。”
同室操戈自家人动刀枪。泛指内部相争。操:拿;戈:古代的一种兵器。南朝 宋 范晔《后汉书 郑玄传》:“康成入我室操吾矛以伐我乎?”
同心合力团结一致,共同努力。《书·泰誓中》:“予有乱臣十人,同心同德。”
异途同归途:道路;归:归宿;目的。不同的道路;走向共同的归宿。比喻采用不同的方法、途径;得到相同的效果;达到相同的目的。西汉 刘安《淮南子 本经训》:“五帝三王,殊事而同指,异路而同归。”
休戚是同休:欢乐,吉庆;戚:忧愁;是:语助词。彼此间的忧乐和祸福共同承担。形容关系密切,同甘共苦。《晋书·王导传》:“吾与元规休戚是同,悠悠之谈,宜绝智者之口。”
比众不同与大家相比,大不一样。明 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四回:“原来悟空筋斗云比众不同,十分快疾,把个金星撇在脑后,先至南天门外。”
牛骥同槽见“牛骥同皁”。汉·焦赣《易林·升之小畜》:“牛骥同槽,郭氏以亡。”
死胡同指只有一个出入口的胡同。比喻绝境、绝路。曲波《林海雪原》:“我们利用了奶头山的天险,仙姑洞这个死胡同,把许匪堵成瓮中之鳖。”
同功一体指功绩和地位相同。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黥布列传》:“往年杀彭越,前年杀韩信,此三人者,同功一体之人也。”
英雄所见略同所见:所见到的,指见解;略:大略,大致。英雄人物的见解基本相同同。这是对意见相同的双方表示赞美的话。晋 虞溥《江表传》:“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耳。”
同流合污思想、言行与恶劣的风气、污浊的世道相合。多指跟着坏人一起做坏事。流:流俗。战国 邹 孟轲《孟子 尽心下》:“同乎流俗,合乎污世。”
同垂不朽一同流传,永不磨灭。《人民文学》1978年第7期:“烈士的纪念碑,同书写碑文的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,是同垂不朽的。”
截然不同截然:界限分明;像割断的一样。形容两种事物没有一点必然联系。鲁迅《坟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》:“直到近来,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,才知道孩子的世界,与成人截然不同。”
同归于尽一同走向死亡或共同毁灭。归:走向;尽:灭亡。战国 郑 列御寇《列子 王瑞》:“天地终乎?与我偕终”卢重玄解:“大小虽殊,同归于尽耳。”
和光同尘和;同:一起;混同;光:荣耀;尘:尘俗。指把光荣与尘浊同样看待。先秦 李耳《老子》:“和其光,同其尘。”
公诸同好公:公开;诸:“之于”的合音;同好:爱好相同的人。拿出自己喜爱的东西同爱好相同的人一起欣赏。三国 魏 曹植《与杨德祖书》:“定仁义之度,成一家之言,虽未能藏之于名山,将以传之于同好。”
迥然不同迥然:差距很大的样子。大不相同;相差太远。形容彼此完全不同。宋 张戒《岁寒堂诗话》:“文章古今迥然不同。”
同甘共苦共同享受幸福;共同承担苦难。比喻同欢乐;共患难。甘:甜;苦:苦难。西汉 刘向《战国策 燕策一》:“燕王吊死问生,与百姓同其甘苦。”
不可同日而语不能放在同一时间谈论。形容不能相提并论,不能相比。西汉 刘向《战国策 赵策二》:“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,岂可同日而言之哉?”
同是天涯沦落人大家都是有不幸的遭遇的人。唐·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同是天涯沦落人,相逢何必曾相识。”
异口同音不同人说同样的话,形容看法、意见完全一致。南朝·梁·沈约《宋书·庾炳之传》:“伏复深思,只有愚滞,今之事迹,异口同音,便是彰著,政未测得物之数耳。”
异口同声异:不同。不同的嘴说出同样的话。形容人们的说法完全一致。也作“异口同音”。晋 葛洪《抱朴子 道意》:“左右小人,并云不可,阻之者众,本无至心,而谏怖者,异口同声。”
千里不同风,百里不同俗指各地各有各的风俗习惯。
一体同心一体:一个整体;同心:齐心。比喻关系密切,共同一心。《仪礼·丧服》:“父子一体也,夫妻一体也,昆弟一体也。”《周易·系辞上》:“二人凡心,其利断金;同心之言,其臭如兰。”
通同一气串通在一起。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一百一十回:“况且打死的贼是周瑞的干儿子,必是他们通同一气的。”
同德一心指全心全意为共同目标努力。独立苍茫子《东京学界告乡人书》:“为此说者,既不肯同德一心,以成人之美,使生者竟此外交之绪,则亦已矣。”
道不同不相为谋走着不同道路的人,就不能在一起谋划。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。《论语·卫灵公》:“道不同,不相为谋。”
与众不同和大家不一样。东汉 王充《论衡》:“故富贵之家,役使奴童,育养牛马,必有与众不同者矣。”
大同小异异:差异。大体相同;稍有差异。庄周《庄子 天下》:“大同而与小同异,此之谓小同异;万物毕同毕异,此之谓大同异。”
戏法人人会变,各有巧妙不同比喻为人做事像变戏法一样,各有各的巧妙之处。鲁迅《现代史》:“俗话说,‘戏法人人会变,各有巧妙不同。’其实是许多年间,总是这一套,也总有人看。”
赏同罚异谓奖赏和自己的意见相同的,惩罚和自己的意见不同的。战国·韩·韩非《韩非子·八经》:“故赏贤罚暴,举善之至者也;赏暴罚贤,举恶之至者也;是谓赏同罚异。”
共贯同条【解释】串在同一钱串上,长在同一枝条上。比喻脉络连贯,事理相通。【出处】清 王夫之《石崖先生传略》:“涕笑皆神之所行,逡巡皆气之所应,固可于此得吾兄……共贯同条之精爽。”); insert into chengyu VALUES(
车攻马同攻:坚固精致;同:齐聚。战车坚固,战马整齐。形容军容极盛。《诗经·小雅·车攻》:“我车既攻,我马既同。”
同心同德指思想统一;信念一致。心:愿望;思想;德:信念;意志。《尚书 泰誓》:“受有亿兆夷人,离心离德。予有乱臣十人,同心同德。”
同归殊途归:归宿;殊:不同;途:道路。通过不同的途径,到达同一个目的地。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。《周易 系辞下》:“天下同归而殊途,一致而百虑。”
志同道合形容彼此志向相同;信仰、志趣一致。志:志向;道:道路;信仰。晋 陈寿《三国志 陈思王植传》:“及其见举于汤武、周文,诚道合志同,玄漠神通。”
不同流俗流俗:流行的习俗。与世俗习气不同。形容品德高尚。《礼记 射义》:“不从流俗。
不约而同约:约定;同:相同。事先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的看法或行动却完全一致。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平津侯主父列传》:“无尺寸之势,起闾巷,杖棘矜,应时而皆动,不谋而俱起,不约而同会。”
同仇敌忾同仇:共同对敌;敌:对抗,抵拒;忾:愤怒。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。《诗经 秦风 无衣》:“与子同仇。”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文公四年》:“诸侯敌王所忾。”
情同手足情:交谊;交情;手足:喻指兄弟。比喻感情很好;像亲兄弟一样。明 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第41回:“辛环曰:‘名虽各姓,情同手足。’”
同气连枝比喻同胞的兄弟姐妹。南朝梁·周兴嗣《千字文》:“孔怀兄弟,同气连枝。”
本同末异本:本原。末:末流。比喻事物同一本原,而派生出来的末流则有所不同。晋 卢湛《赠刘琨书》:“盖本同末异,杨朱兴哀。”
同心协力团结一致;共同努力。协:合。《梁书 王僧辩传》:“讨逆贼于咸阳,诛叛子于云梦,同心协力,克定邦家。”
白首同归归:归向、归宿。一直到头发白了,志趣依然相投。形容友谊长久,始终不渝。后用“白首同归”,表示都是老人而同时去世。晋·潘岳《金谷集作诗》:“春荣谁不慕,岁寒良独希;投分寄石友,白首同所归。”
不同凡响凡响:平凡的音乐;不同于平凡的音乐。原指演唱特别出色;后泛指事物不平凡;非常出色。高云览《小城春秋》第四章:“他那双炯炯的摄人魂魄的眼睛,聪明的人一定会看出这是个不同凡响的人物。”
情同一家比喻情谊深厚,如同一家。《梁书·萧子恪》:“我与卿兄弟,便是情同一家。”
人神同嫉见“人神共嫉”。杨玉如《辛亥革命著记》第五章:“虐政密如蛛网,生民坠于涂炭,人神同嫉,天地不容。”
玉石同沉比喻善恶一齐受害。南朝·梁元帝《驰檄告四方》:“孟诸焚燎,芝艾俱尽;宣房河决,玉石同沉。”
同恶相济同恶:共同作恶的人;济:助。坏人互相勾结,共同作恶。汉 潘勗《册魏公九锡文》:“马超、成宜,同恶相济。”
玉石同焚焚:烧。美玉和石头一样烧坏。比喻好坏不分,同归于尽。《梁书·武帝纪》:“时运艰难,宗社危殆,昆同已燎,玉石同焚。”
情同骨肉形容关系密切如一家人。明 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47回:“我与公覆,情同骨肉,径来为献密书,未知丞相肯容纳否?”
同盘而食同吃一个盘中的食物。形容兄弟之间骨肉情深。《魏书 杨椿传》:“吾兄弟,若在家,必同盘而食,若有近行,不至,必待其还,亦有过中不食,忍饥相待。”
同袍同泽袍:长衣服的通称;泽:内衣。原形容士兵互相友爱,同仇敌忾。比喻共事的关系(多指军人)。也指有交情的的友人。《诗经·秦风·无衣》:“岂曰无衣,与子同袍。王于兴师,修我戈矛,与子同仇。岂曰无衣,与子同泽,王于兴师,修我矛戟,与子偕作。”
同病相怜,同忧相救怜:怜惜。比喻因有同样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。汉·赵晔《吴越春秋·阖闾内传》:“子不闻《河上歌》乎?同病相怜,同忧相救。”